科研处
 
 
当前位置: 科研资讯 >>  正文

我校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08/21 13:39:41   发布机构:科研处   浏览次数:

近日,我校高慧媛教授与孙进教授/孙孟驰特聘教授团队在化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IF = 15.6)发表了题为“Probiotic−Drug Conjugates Achieve Synchronized Site-Specific Probiotic Colonization and On-Demand Drug Release against Ulcerative Colitis and Its Complication”的研究成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不仅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因长期炎症迁延导致结直肠癌(CAC)风险急剧升高。临床常用化药存在治疗中-重度UC疗效欠佳、激素依赖发生率高、不良反应多等缺点。天然产物由于其安全性高生物活性强等特点,在UC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然而其往往面临水溶性不好、生物利用度低、靶向性差、不能口服使用的困境。口服益生菌疗法凭借其调节肠道菌群、竞争性抑制病原菌等优势,被视为 UC 极具前景的生物治疗手段。然而,胃肠道严苛的生理环境损害益生菌活性,且益生菌在病变部位选择性定植能力弱。此外益生菌难以与理化性质迥异的抗炎药物实现共递送,导致疗效受限。因此,亟待开发一种既能高效发挥益生菌抗UC治疗优势,又能联合天然产物治疗的口服递送系统。

为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可触发的双层包衣益生菌-药物偶联物,可实现同步的益生菌特异性定植和按需药物释放,用于UC 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具体而言,通过天然多酚单宁酸与Fe3+在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N)表面形成黏附性内层外层基于肠炎部位活性氧(ROS)高表达特征,设计ROS 响应脂质膜(硫醚键桥连的紫檀芪-磷脂前药)。口服给药后,该偶联物可保护益生菌抵御胃肠道恶劣环境(如胃酸、蛋白酶和胆盐)的影响,显著提高益生菌的存活率。到达结肠病变部位时,病理性高浓度ROS可触发外侧磷脂涂层裂解,同步释放天然药物紫檀芪和粘附层包被的益生菌紫檀芪通过抗炎和ROS清除改善病灶环境,并与黏附定植的益生菌协同调节肠道菌群UCUC相关的结肠癌小鼠模型中,该偶联物显示出显著的治疗和预防功效,凸显了其在胃肠道疾病临床联合应用中的转化潜力。

图:流程阐述

天然药物化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尹林州为本文第一作者,高慧媛教授孙进教授与孙孟驰特聘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文章得到了何仲贵教授与蒋晓文特聘教授的指导,沈阳药科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22738248227387482372111)、辽宁省教育厅前沿技术平台项目(LJ232410163046)和兴辽英才(NO.XLYC2220201)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jacs.5c08094


上一篇:无
下一篇:我校在纳米佐剂免疫治疗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办 公 室:024-43520087

技术转移:024-43520086

Email:kyc@syphu.edu.cn

 
 
2013 © 沈阳药科大学科研处    中国·辽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  110016
平台研制:沈阳药科大学计算中心  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