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当前位置: 科研资讯 >>  正文

我校药物化学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速览

发布时间:2025/07/03 15:15:57   发布机构:科研处   浏览次数:

陈国良教授课题组在炎性肠炎治疗药物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药物化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IF = 6.8)在线发表了制药工程学院陈国良教授课题组在sEH抑制剂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目为“Design and Synthesis of Novel sEH Inhibi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特发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会导致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出血、贫血和体重减轻。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可能依赖于免疫炎症因子的综合调节,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还没有治疗IBDsEH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由于sEH在炎症和疼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t-AUCB, t-TUCB TPPU作为先导化合物,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有方基磺酰胺骨架sEH抑制剂大多数化合物具有亚纳摩尔级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A1 sEH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效果(HsEH IC50 = 0.1 nM, MsEH IC50 = 0.1 nM)。同时A1表现出良好的肝微粒体酶稳定性、血浆蛋白结合率和中等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在小鼠IBD体内模型中A1有效地抑制了主要促炎信号通路NF-κB并减少各种促炎因子的释放,包括IL-6TNF-α美沙拉嗪(5-ASA相比无显著差异。化合物A1可以显著减缓小鼠的体重减轻并降低疾病活动指数(DAI),并且用A1治疗后,IBD模型小鼠结肠长度恢复组织病理切片显示炎症损伤显著减少,药效均优于阳性药5-ASA。更重要的是,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的表达均增加维持了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优于阳性药5-ASA。此外,A1在亚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中具有良好的体内耐受性。综上所述,化合物A1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潜力。

我校制药工程学院2023级博士生徐华伸和2022级博士生曹若琳为共同第一作者,陈国良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Bruce D. Hammock院士和我校药学院刘中博副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课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273793)和辽宁省教育厅重点攻关项目(JYTZD2023134)以及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超级项目(P42 ES004699)等基金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jmedchem.5c00854

秦铭泽教授团队在癌症治疗领域发表综述文章

近日,药物化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IF = 6.8在线发表了我校秦铭泽教授团队关于PPARγ反向激动剂在癌症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综述,题目为“Inverse Agonists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Advances and Prospects in Cancer Treatment”

核受体(NRs)是一类配体诱导的转录因子,包含多个结构域,在细胞增殖、脂质代谢、能量稳态和炎症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的调控功能。目前已在人类中鉴定出48种核受体,它们通过调节各种生理过程,对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核受体功能失调也与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是核受体家族成员,包含PPARαPPARβ/δPPARγ三种亚型。PPARγ是一种配体依赖性核转录因子,调节代谢稳态和细胞增殖。反向激动PPARγ是一种新兴的抗肿瘤策略,特别是在膀胱癌治疗领域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深入探讨了PPARγ反向激动剂在癌症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文中系统总结了PPARγ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双重调控机制,详细总结了目前有的PPARγ反向激动剂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并从药物化学的角度提出了未来开发PPARγ反向激动剂的潜在策略,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我校药物化学专业2023级硕研究生邓文淞为文章第一作者,制药工程学院秦铭泽教授和侯云雷副教授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23JH3/10200015)和沈阳药科大学“卓青”托举计划ZQ202301)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jmedchem.5c00673

胡春教授课题组在新型双靶点抗流感药物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药物化学领域国际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IF = 6.0) 在线发表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胡春课题组和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教授课题组流感药物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论文题目为“Novel Indole-Containing Benzamide Derivatives as Dual-Target Antiviral Agents: Rational Design, Efficient Synthesis, and Potent Anti-Influenza Activity Through Concurrent Binding to PA-C Terminal Domain and Viral Nucleoprotein”

流感持续构成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威胁,其流行特征表现为高发病率死亡率。耐药毒株的不断出现及部分药物的严重副作用限制了现有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开发新型流感病毒药物已成为当前流感防控体系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中,设计、合成并评估了一系列含有吲哚结构的苯甲酰胺衍生物,作为靶向流感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复合物的双靶点抑制剂。此类化合物可能作用于两个关键的分子相互作用位点:PA-C末端结构域和核蛋白(NP)寡聚化,从而发挥强大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Figure 1. Structures of the compounds synthesized in this study.

生物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8e8f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A/WSN/33)均表现出亚摩尔抑制水平(EC50值分别为1.64±0.05 μM1.41±0.27 μM),且表现出广谱的抗流感病毒活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实验证实,8e8fPA-C末端结构域(Kd = 8.90 μM4.82 μM)和NPKd = 52.5 μM3.13 μM)均具有较好的结合。该研究结果为开发具有强效抗病毒效力和安全性的双靶点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借鉴。


Figure 2. Structures of the compounds synthesized in this study.

我校制药工程学院药物化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张超为文章第一作者,制药工程学院胡春教授、侯世澄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jmech.2025.117681


上一篇:无
下一篇:我校在增强肿瘤化疗及免疫治疗效果领域取得新成果
 

 办 公 室:024-43520087

技术转移:024-43520086

Email:kyc@syphu.edu.cn

 
 
2013 © 沈阳药科大学科研处    中国·辽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  110016
平台研制:沈阳药科大学计算中心  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