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当前位置: 科研资讯 >>  正文

我校在形态调控方法改善难溶性药物纳米结晶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9/09/17 10:14:44   发布机构:科研处   浏览次数:

纳米结晶技术是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有效制剂策略。通常认为,纳米结晶通过降低粒径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沈阳药科大学无涯创新学院何仲贵教授团队付强副教授和药学院杨丽教授发现,纳米结晶的形态对其口服吸收过程有较大影响。该研究结果发表于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第307期上,并被选为当期杂志封面文章。

该研究以洛伐他汀为模型药物,采用形态调控方法制备了棒状、球状和片状三种形态的纳米结晶,系统地考察并比较了不同形态纳米结晶的跨肠黏膜屏障能力、跨肠细胞转运机制及口服药动学行为,结果发现:(1)棒状结晶具有较好的黏液渗透和跨黏膜屏障能力,而片状结晶的黏液渗透能力较球状结晶高,但其跨黏液屏障能力低。说明形态不仅影响纳米结晶的黏液渗透能力,还能影响其跨细胞能力;(2)形态可以改变纳米结晶的细胞摄取与转运过程,并且纳米结晶可以通过胞吞胞吐的形式进行转运。三种纳米结晶的跨细胞能力为:棒状结晶>球状结晶>片状结晶;(3)棒状结晶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溶液剂提高了20%,并且分别是球状结晶和片状结晶的1.43和1.8倍。与溶液剂相比,虽然棒状纳米结晶生物利用度提高有限,但是处方中无表面活性剂和乙醇,可以避免需要长期服药患者的慢性毒性。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证实了形态可以影响纳米结晶的口服吸收,为合理设计具有高生物利用度的纳米结晶制剂提供了科学借鉴,为难溶性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沈阳药科大学无涯创新学院付强副教授和药学院杨丽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生国梦然为第一作者。此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文章信息:Mengran Guo, Mengdi Wei, Wen Li, Meichen Guo, Chunlin Guo, Minchao Ma, YuWang, Zimeng Yang, Mo Li, Qiang Fu*, Li Yang*, Zhonggui He. Impacts of particleshapes on the oral delivery of drug nanocrystals: Mucus permeation,transepithelial transport and bioavailability.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307(2019): 64-75.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onrel.2019.06.015

上一篇:我校药剂课题组围绕肿瘤深部递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下一篇: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办 公 室:024-43520087

技术转移:024-43520085

Email:kyc@syphu.edu.cn

 
 
2013 © 沈阳药科大学科研处    中国·辽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  110016
平台研制:沈阳药科大学计算中心  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