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具有可控性质(形态,大小,性能)以及具有纳米孔道结构的新型材料不断涌现出来,这些新型的材料在医学诊断和药物传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二氧化硅作为纳米技术发展成果的典型代表,为药学领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药物包载骨架,其理想的生物相容性、高度的稳定性、有序的孔道结构以及可进行功能化修饰的表面,已成为药物包载和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利用二氧化硅作为药物分散载体,改善难溶性药物的体外溶出度进而提高药物的体内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已被世界公认,而利用二氧化硅这种性质优良的纳米材料进行功能化修饰以实现医学和药学的特殊应用的研究也作为一种前沿性的科研领域引导着医药学发展的潮流。
我校药剂教研室王思玲教授等基于最新的纳米多孔二氧化硅材料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利用二氧化硅易于功能化修饰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功能化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作为难溶性药物卡维地洛的载体,达到药物的口服缓控释放的目的。相关研究以科研文章的形式发表在近期美国化学会的《ACS应用材料与界面》杂志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DOI: 10.1021/am302246s,IF=4.525,“Novel Chitosan-Functionalized Spherical Nanosilica Matrix As an Oral Sustained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Poorly Water-Soluble Drug Carvedilol”)。
高端的药剂学的发展一方面要求通过缓控释或者靶向作用调节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和吸收特性,另一方面要求载体能够对体内的生理环境产生明显的响应作用,实现药物的定时定位释放,这已成为智能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借鉴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和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壳聚糖的优势,针对生物药剂学分类二类药物水溶性差,透膜性好的特点以及在缓释制剂研制中的困难,王思玲教授等提出充分利用介孔二氧化硅强大的药物分散作用以及壳聚糖所具有的吸水溶胀及pH值响应的性质,实现对药物释放速率的控制,改善药物释放行为和吸收特性。一方面,药物被分散后粒径降低,药物与介质的有效接触面积增加,将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载体具有抑晶作用,药物在孔道中以微晶态、无定型态或分子分散态存在,具有很大的分散度;同时载体可增加药物的可润湿性,从而在与胃肠液接触后,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促进药物的吸收。另一方面,壳聚糖在酸性条件下,氨基基团发生质子化导致壳聚糖链状分子之间相互排斥,这使得水分子可进入其中并使壳聚糖溶胀形成凝胶,壳聚糖凝胶具有亲水性但不溶于水,它能保护药物不被酶解或被胃酸破坏;而在较高pH值环境下,氨基基团发生去质子化作用,壳聚糖凝胶收缩,壳聚糖随环境发生结构变化成为其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的主要因素。此研究为实现难溶性药物的缓释释放,扩展无机辅料的应用,推动药物辅料的复合使用以建立新型高效的药物传递系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创新药物平台、辽宁省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与沈阳市人才项目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