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当前位置: 科研资讯 >>  正文

我校生物大分子药物传递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3/04/01 10:21:42   发布机构:科研处   浏览次数: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药理活性的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不断涌现,并在抗肿瘤、抗病毒及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此类药物体内代谢具有明显的半衰期短、清除率高的特征,要达到临床需要的血药浓度和治疗效果需要大剂量反复用药。长期频繁注射给药所造成的肌体损伤及精神、经济压力往往令患者难以承受。目前通过延长蛋白质药物的血浆半衰期以实现长效目的的可行途径主要有聚乙二醇共价修饰和生物可降解微球技术。但前者是以改变蛋白质分子的原有一级结构为代价而改变其体内代谢动力学性质,所产生的新分子实体其安全性评价是一个漫长过程;而后者因高成本和工艺复杂性等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校药学院药剂教研室石凯副教授及其合作者,在蛋白多肽类生物大分子缓控释传递方面的研究方取得新进展,相关内容发表在国际高质量药学专业杂志--《药学研究》上(Metal ions guided self-assembly of therapeutic proteins for controllable release: from random to ordered aggregatio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13, 30(1):269-79. IF=4.093)。

石凯副教授在长期进行生物大分子传递的研究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基于无载体结晶化蛋白质实现此类药物缓控释传递的解决策略。以干扰素为模型蛋白自组装形成球形晶体,并以无定形作为对比,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同时通过体内外药物溶出行为的比较,评价结晶化蛋白的长效缓释效果,为构建新型生物大分子传递系统提供依据。

本文研究结果对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促进生物大分子传递系统的发展,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上一篇:揭开葡萄籽原花青素抗恶性胶质瘤的面纱
下一篇:构建新一代癌症治疗纳米药物的新模式
 

 办 公 室:024-43520087

技术转移:024-43520085

Email:kyc@syphu.edu.cn

 
 
2013 © 沈阳药科大学科研处    中国·辽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  110016
平台研制:沈阳药科大学计算中心  技术服务